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专访大豆育种专家:我国大豆育种从跟跑到领跑(2)

来源:大豆科技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0-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孙石: 这些年,我国大豆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研究等方面,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我国在世界大豆科技界整体地位不断上升。从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

孙石:这些年,我国大豆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研究等方面,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我国在世界大豆科技界整体地位不断上升。从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看,2013年,我国在SCI收录刊物发表的大豆科技论文数达307篇,占世界总数的比例上升到24.6%。在大豆基础研究领域,我国正在经历着从跟踪研究,向部分领域内领先乃至超越的方向转变。2009年,我国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充分展现了我国大豆科技界的学术水平和组织能力。

二十大胜利闭幕,大江南北也迎来丰收。今年以来,大豆扩种备受关注,同时,大豆单产、抗病等性状的提升,也成为科研攻关的重点领域。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新京报:分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现代技术出现后,育种技术发生了飞跃性的进步,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

从传统到现代,大豆育种变迁

孙石:第一是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创新。规模化、精准化开展大豆资源重要育种性状表现型和基因型鉴定,建立种质资源性状信息、分子数据和载体品种等信息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第二是推进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建设,提高大豆育种效率和精度。针对我国主要生态区大豆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产量低和抗性满足不了生产需求等问题,重点解决大豆产量、抗性、品质、适应性等性状的分子调控基础等关键科学问题。第三是培育突破性的大豆新品种,满足不同消费类型需求。培育适应不同区域栽培的高产、多抗、耐逆、优质、广适性的大豆新品种。

新京报:近年来,我国进口大豆增长很快,国产大豆在育种方面有何成就?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立,大豆是第一批

百年育种,育成三千多个新品种

新京报:我国大豆的现代育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新京报:能否介绍一些当前大豆育种的新成就?

新京报:和大豆育种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大豆在单产等方面还相对落后,大豆育种还有哪些难题或挑战?

新京报:我国有悠久的大豆种植历史,能否介绍一下大豆驯化和推广的历程?

孙石:现代意义的大豆科学技术研究始于清末民初。当时遗传学、统计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被引入我国,并逐步应用到大豆等作物的品种改良中。最先开展的是大豆纯系育种和杂交育种,还开展了大豆区划、品种分类与进化、引种、性状间的关系、杂种优势、性状遗传、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大豆开花习性与开花期、抗病耐逆及育种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研究成果,并育成了一些大豆品种。但总体上说,由于历史条件,大豆研究缺乏统一组织,研究项目较为零散,以应用研究为主,极少开展理论研究,进展也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大豆科技发展迎来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在此阶段,通过系统育种筛选了一批优良品种,为大豆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大豆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国还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大豆三系配套,培育了一批杂交大豆新品种,杂交大豆研究水平世界领先。

挑战与方向,高产多抗兼顾优质

孙石:我国种植的大豆90%以上用于直接食用、加工豆制品和大豆蛋白,少量用于生产豆油和豆粕。在我国,不同产区的大豆生产,受光温等自然条件影响,蛋白、脂肪含量有所不同。东北地区大豆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黄淮海、南方地区大豆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育种工作者在品种选育过程中综合考量高产、稳产、抗病、耐逆同时兼顾品质等要素。

孙石:中国是大豆原产国,大豆生产历史悠久。秦代以前大豆称为“菽”,西汉以后称为“大豆”。古代大豆的种植区域很广泛,夏商周时代大豆在中国黄河流域种植。秦汉时期,大豆扩种至长江以南地区,据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氾胜之书》记载,当时中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已占全部农作物的2/5。到唐代,大豆扩

文章来源:《大豆科技》 网址: http://www.dadoukeji.cn/zonghexinwen/2022/1026/585.html



上一篇:江苏睢宁:玉米大豆“手牵手”科技赋能促增收
下一篇:大豆科技论文研究思路(关于大豆的正确品名品

大豆科技投稿 | 大豆科技编辑部| 大豆科技版面费 | 大豆科技论文发表 | 大豆科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大豆科技》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