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豆科技版面费是多少[11/04]
- · 《大豆科技》投稿方式[11/04]
专访大豆育种专家:我国大豆育种从跟跑到领跑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孙石: 当前我国的大豆育种,主要针对大豆产量、抗病虫性等性状,同时兼顾其他优良特性。在未来,我们还需要充分利用大豆种质资源优势,通过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全基
孙石:当前我国的大豆育种,主要针对大豆产量、抗病虫性等性状,同时兼顾其他优良特性。在未来,我们还需要充分利用大豆种质资源优势,通过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现代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培育耐密植、抗倒伏、高产、抗病虫、耐逆、优质、适宜轻简化栽培的大豆新品种,通过良种良法配套,使全国大豆产量快速提升。同时,还需要加强大豆良种联合攻关,加快推进科企深度合作,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新京报:2002年以来,我国多次实施大豆振兴计划,育种方面是否有相关的配合攻关?
大豆育种专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石。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你认为以后的大豆育种工作,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
孙石:黑龙江黑河市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地级市。近年来,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在那里进行了多项科技攻关,面向东北北部大豆主产区开展品种选育和技术研发工作。把黑河作为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的重点地区,开展品种选育、技术研发、装备测试、产品开发、技术集成、高产创建和展示示范等多方面的工作,并在协同攻关、科企合作等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一套以院士工作站为依托、以岗站团队为核心的多部门、多学科协同联动的科技力量汇聚攻关模式。这些探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目前我们和当地的合作仍在深化之中,今年8月还建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黑河大豆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动当地大豆产业的发展。
新京报:有没有你印象深刻的攻关故事?
新京报:在今天,我国大豆育种有哪些主要的方向,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孙石:确实,我国大豆育种还有很多需要解决和克服的难题。第一,基础研究方面的滞后,制约着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第二,我国有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但这一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第三,生物技术品种研发和产业化方面,还比较滞后。第四,良种繁育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第五,公益性研究和商业化育种衔接,需要进一步加强。第六,大豆种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现在与未来,适应不同需求育成新品种
大豆育种专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石。受访者供图
孙石: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豆科技研究就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从国家层面看,陆续启动了多项重要的攻关计划。特别是2007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大豆作为首批启动的体系之一。集合了全国大豆科技力量,全面提升了我国大豆产业技术研发能力,攻克了制约大豆产业发展的诸多技术瓶颈。
孙石:我国大豆生产条件比较复杂,大豆核心产区主要为东北北部高寒地区、黄淮海南部等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多年来,育种工作者不懈努力,在各地育成一批适应当地生产的大豆品种。如在东北地区育成一批早熟、抗逆品种,其中黑河35、黑河45、黑河49等极早熟、超早熟大豆品种的育成,使东北北部第五、第六积温带等高寒地区的大豆面积明显扩大,产量水平不断提升。再如中黄13、齐黄34等早熟抗逆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使黄淮海南部地区在劳动力大量转移、耕作栽培仍显粗放的条件下,实现了大豆面积逆势扩展和单产稳步提升。还有贡选1号、南豆12、中黄30等耐荫抗倒品种的推广应用,则满足了西南、西北地区间套作栽培的需要,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孙石表示,当前我国已育成了一批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的优良品种,“如黑河35、黑河45、黑河49等极早熟、超早熟大豆品种,使东北北部第五、第六积温带等高寒地区的大豆面积明显扩大,产量水平不断提升。中黄13、齐黄34等早熟抗逆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使黄淮海南部地区在劳动力大量转移、耕作栽培仍显粗放的条件下,实现大豆面积逆势扩展和单产稳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大豆育种科技攻关,据了解,我国大豆育种水平、育成品种数量等,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近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大豆育种专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石。
文章来源:《大豆科技》 网址: http://www.dadoukeji.cn/zonghexinwen/2022/1026/585.html